7月下旬政策密集出台,招投标行业要变天?
发布日期:2025/08/06 17:23:53
7月下旬政策密集出台,招投标行业要变天?
7月最后10天,招标采购行业像被按下了“加速键”——从国务院到地方省市,政策文件一个接一个,全流程电子化、央企采购规范、绿色采购等关键词刷屏朋友圈。招采星梳理发现,这些政策看似零散,实则在悄悄重塑行业规则。
国务院放大招:全流程电子化要打通“任督二脉”
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定了调:2025年底前,全国电子招标平台必须“互联互通”。
这可不是简单的“线上化”。招采星了解到,政策明确要做三件事:省级平台要和国家平台“数据握手”,以后跨区域投标不用再反复注册;区块链、大数据要盯着招标全流程,围标串标想“暗箱操作”?门儿都没有;电子营业执照、电子签章直接用,供应商不用再抱着一堆纸质材料跑断腿。
想象一下,明年年底前,全国的电子招标平台都能像朋友聊天一样顺畅互通——这对经常跨区域投标的企业来说,简直是“解放双手”。
央企采购有了“新尺子”:不只看价格,更看全周期成本
有趣的是,国资委和发改委7月25日联合发文,给央企采购立了新规矩:不能只盯着“最低价”,得算“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”。
简单说,以后央企采购要优先用招标,非招标方式也得走询比、竞价等规范流程。更暖的是,政策特别提了中小企业——脱贫地区、革命老区的产品要优先买,还得给中小企业留份额、快付款。
招采星注意到,文件还鼓励央企共建专家库、搞远程评标、用电子保函。这意味着,央企采购要从“闭门操作”走向“阳光透明”,中小企业的机会可能更多了。
地方政策各有“撒手锏”:甘肃盯公平,河南拼效率
地方上的动作更具体。
甘肃住建厅7月24日发文,给资格预审上了“紧箍咒”:没通过预审的投标人,招标人必须书面说明理由,想靠抽签、摇号筛人?不行!要是合格投标人太多,至少得选7家进投标环节,全过程还得记下来备查。这波操作,就是要让“暗箱操作”无处藏身。
河南更猛,7月21日抛出的改革方案,目标直指“一网通办”——以后全省招投标用一个系统,“一门进、一屏看、一网办”;远程异地评标要占一半以上,企业跨市投标不用再飞过去;手机扫码就能投标,数字证书全国都认。招采星觉得,这简直是把招投标变成“网购”,方便度拉满。
四川搞“评定分离”,绿色采购成新赛道
7月29日四川的政策,给招标人更多“话语权”:国家投资的工程招标,原则上“评定分离”——专家评标后,招标人自己定标,但得集体决策、全程记录。这既放了权,又扎紧了“笼子”。
而7月31日重庆的绿色招标采购大会上,国家电网、国家能源等央企聊的全是“绿色供应链”:政府工程用的建材,必选类得100%绿色,可选类不能低于40%;区块链还要给绿色建材“全程溯源”,中小企业还能靠“绿色采购”拿融资。
招采星发现,绿色不再是“加分项”,正在变成“必选项”。
行业在变:从“走流程”到“看结果”
这波政策堆下来,行业趋势其实很明显:电子化要“通”,监管要“细”,绿色要“实”。就像网购从“只能看图片”到“直播验货”,招投标也在从“走流程”向“看结果”转型。
招采星认为,这些政策其实在倒逼企业升级“数字化装备”。无论是全流程电子化的SaaS系统,还是支持远程异地评标的工具,本质上都是帮企业踩准政策节奏——毕竟,跑赢规则的人,才能跑赢市场。
相关公告
- 上一篇: 7 月上旬,招标采购圈政策密集出台,影响不小!
- 下一篇:
无内容